2月18日,由中共德州市委、德州市人民政府主辦,大眾報業集團旗下天一國際會展公司具體運營的運河沿線城市手造宣傳推廣活動在德州市博物館隆重開幕。50多位非遺傳承人、手造工藝匠人攜各地手造精品亮相,展現“河運千年 手造萬物”的魅力。
此次活動以運河為主線,串聯起北京、天津、河北、山東、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沿線8省(市)28市(區)手造文化精粹。在展示上以點帶面,設置體驗型參觀路線,通過實物展示與現場展演相結合,勾勒出“大運河文化帶”綿延1700公里的繁榮盛景,彰顯文明傳承和而不同的時代意蘊。

作為京杭大運河終點,古代北京城兼收并蓄,汲取各地精華,中西結合、高貴莊重的景泰藍工藝應運而生。“從色彩看,傳統的景泰藍顏料只有七八種選擇,但施以粉彩后,就增加到何止百余種!”在北京展區,國際工藝美術大師、國賓禮藝術家李佩卿老師向觀眾講解景泰藍粉彩上色技藝。據悉,李佩卿既是傳統景泰藍工藝的繼承者,更是創新人,她秉持“在器型上突破、在色彩上增色”的創作理念,以獨創的粉彩景泰藍工藝品屢獲國際大獎。

老北京景泰藍展位旁觀眾駐足欣賞。
古老工藝的傳承在于與時俱進、推陳出新。“當、當、當……”隨著敲擊聲踏入河北展區,一位手藝人握住一支重達1公斤的銅鏨,在黑石板上輕擊疾走,通過不同力度形成不同深淺的黑、白、灰三色,這是河北省工藝美術大師方士英正在為觀眾現場展示滄州石影雕技藝。“這面石板雕刻的是山東段大運河,旁邊一幅是河北段大運河,我融入了一些繪畫筆觸,這樣更能突出作品的立體感。”方士英表示,希望通過此次活動,讓更多人了解喜愛滄州石影雕技藝,也讓這門孕育于運河的傳統技藝得以傳承發展。

方士英石影雕作品。
沿著運河軸線,更多手造精品映入觀眾視線,非遺老字號與文創新秀斗艷,傳統工藝與時尚設計輝映,一幅運河文化“兩創”活力勃發的鮮活畫卷緩緩展開。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研究員級高級工藝美術師盧福英老師將蘇繡“女紅之巧,十指春風”的指下柔情展現得淋漓盡致;國家一級美術師、中國手工藝大師王華平現場講解麥稈畫“毛刺粘貼法”的制作工藝,令在場觀眾驚嘆不已;巧林新魯班依托榫卯工藝創新開發的“榫卯智慧魔塊”現場銷售火爆;江蘇本藍工藝品運用環保扎染工藝,設計出多款時尚潮流的藍印花布文創產品……現場舉辦多種手造互動體驗、非遺展演等特色活動,大大提升了觀眾參與度、體驗度,讓大眾真切感受到傳統工藝傳承的魅力及創新活力。
蘇繡技藝展示

麥稈畫技藝展示

“榫卯智慧魔塊”受到觀眾喜愛

藍印花布文創產品
此外,作為活動舉辦地,德州特色手造精品也層出不窮,不論是“歷史的彩虹”德州窯紅綠彩涵蓋人物、故事、花鳥等多種題材款式,還是“德州老字號”德州市絲路藝術品有限公司的國潮風金絲彩貼明艷大氣,亦或是德州梁子黑陶精到“毫”巔的硬刻技藝觀摩,以及德州剪紙藝術的名片——德州建志剪紙的妙手生“花”“剪”出齊魯風韻,都在傳承古法的基礎上盡顯年輕時尚的“中國范兒”,描繪出德州傳統工藝從家庭小作坊走向品牌化,探索出一條產業化發展路徑的璀璨畫卷。

紅綠彩瓷器形態各異,吸引觀眾拍照。
據介紹,本次活動從運河沿線城市廣泛征集、優中選優,組織了一批知名度廣、代表性強、產業化程度高的運河手造產品參展,門類繁多、題材豐富,向大眾展示了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的豐碩成果,將進一步凝聚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智慧和力量,共同探索大運河文化保護傳承利用新模式,擦亮大運河這一世界級文化符號。
記者:甘心露
編輯:辛玥、劉翠娟
電子郵箱:tygjhz@126.com?
地址: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濼源大街6號
服務熱線:0531-82966688

